
背景故事:
在教堂钟声陪伴下度过童年的穆夏,出身于虔诚的基督教家庭,他一直坚信,人需要被一个神圣的、精神性的存在引领。通过象征的手法来传递这种精神性,则是艺术家的使命。
故此,在商业领域取得无可比拟的成功之后,他毅然转身,开始探索广阔浩渺的精神世界。
画作赏析:
1900年,巴黎万国博览会上展出的《天主经》是穆夏书籍插图设计的最高成就之一,也是被他称作“融入了自己灵魂”的作品。
这本插图版《天主经》中,信徒们最熟悉的祈祷文被分为了七节,描绘在“光”的指引下,人类从黑暗的懵懂一步步走向真理的七个阶段。每节由三个装饰页面构成:
第一页是法文、拉丁文撰写的祈祷文,饰有各色花卉和女性形象;第二页是穆夏的解读,装饰图案与第一页出现的植物相呼应;第三页是沉郁单一的黑白寓言画,以视觉语言诠释艺术家所要表述的内容和情感。
这本非凡的插图版《Le Pater》中,除了典型的美,穆夏还运用种种奇幻而独特的象征符号,构建了一个丰盈浩大的精神世界,封面是表现最为突出的例证之一。
画面中心为一名寓言式女子,一头蜷曲浓郁的秀发最为醒目。那藤蔓般的发丝四散开来,似要填满每一寸空间,充满了美感与力量。女子左手抚胸,右手托着一具精巧的女性雕像,宛如她的分身;又似希腊神话中手托胜利女神尼基的雅典娜,散发出神性的光辉。
页面中,六芒星反复出现:女子上半身置于六芒星状边框中、边框与六芒星组成的圆环交叠重合,多了一重神秘气息。视线往左移,靠近书脊装订处,自上而下垂直排列七个正十六边形,分别镶嵌在对应的圆环中。“七”代表穆夏把经文分为了七段,“十六”则有密教的影子——以十六之数喻圆满无尽。正十六边形中尽是象征语言,代表基督教文化符号的荆棘、源自共济会的上帝之眼和蛇形符号、纷繁多变的凯尔特风格纹饰……一连串归属于不同文化氛围及宗教背景的神秘符号,最终指向同一个目的:指引世人获得普世真理。
封面和内页中,穆夏颠覆了此前一贯的梦境般的美,借助包括基督教文化符号、凯尔特风格纹饰、埃及羽翼太阳、犹太六芒星、共济会上帝之眼在内的多重象征符号,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精神世界。从某种角度来讲,这也可以看作是艺术家本人精神解放的开始。
此后,穆夏在灵性探索的道路上继续求索,接连创作了书写民族、人类命运的“斯拉夫史诗”系列、《理想时代》《智慧时代》《大爱时代》三联作,在西方艺术史上留下光辉一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