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磨坊:一个时代的记忆

 红磨坊

建于1899年的红磨坊,开业不到半年,即享誉欧洲。

到过法国的人,多都知道巴黎两家歌舞表演厅秋色平分,一是位于香榭丽舍大道的丽都;一是位于蒙马特高地脚下的红磨坊。

没去过法国的人,大都或多或少知道电影《红磨坊》,为大银幕上的妮可· 基德曼所倾倒。

屋顶上装着长长的、闪烁着红光的大叶轮的红磨坊,代表了地道的法式歌舞。

说它承载了一个时代的记忆,半点也不过分。

红磨坊

当时的蒙马特,汇集了众多画家、舞者、艺术家,对战争的厌恶、对现实的失望统统被他们隐藏在艺术与纸醉金迷中。

在这样一种社会氛围中,红磨坊的受欢迎不难理解。无论白天黑夜,这里永远歌舞升平,战争、苦痛、罪恶都远去了,唯有艺术不死。

去红磨坊看一场热烈的康康舞,成了大家最喜欢做的事。

热烈奔放的演出,是红磨坊立足的根本。为数不少的,以红磨坊而生的艺术作品则让它声名远播,传到巴黎甚至欧洲的每一个角落。

1876年,印象派大师奥古斯特·雷诺阿所作的《红磨坊的舞会》被誉为“光的咏叹调”,依然是雷诺阿擅长的对温暖氛围的刻画,我们仿佛能穿透画面,听到声乐喧嚣的蓬勃朝气,整体画面洋溢着一种幸福感。

《红磨坊的舞会》,雷诺阿

较之雷诺阿,法国新艺术运动先驱、“蒙马特尔之魂”图卢兹·劳特累克对红磨坊的观察更为深入和持久。

立志我尽量描写真实而不描写理想的劳特累克,以朋友与观察者的角度与舞女们共同生活,再用艺术化的手法记录下她们的真实人生。

在红磨坊“沉浸式创作”的三年时间,劳特累克迎来了自己创作的全盛时期,共完成五十余幅画作,《红磨坊舞会》《走进红磨坊的贪食者》《红磨坊的沙龙》等都成为传世经典。

《红磨坊:舞会》,劳特累克

那个时代的艺术家早已离我们远去,而红磨坊却依旧在那,日复一日诉说着巴黎夜幕下的万种风情。

发表评论